新闻详情

经验帖丨双非,纯工科,三跨,6个月上岸资料馆学硕

本期经验帖来自一枚锐魔机构B站忠实粉丝~作为一位标准的三跨考生,她用六个月的时间成功上岸资料馆学硕!常说自己“不会背书”的她,创造了一套颇有特色并且很奏效的学习方法。“不死记硬背”成了贯穿她各科学习方法的准则。怀疑自己太笨背不住知识的同学,看完她的经验也许你会有全新的看法。


前方长文预警!建议先收藏!

耐心细读会很有收获噢~



图片


基本情况

我是标准的双非三跨生,本科学的是纯工科。大四下学期本来想去工作,所以去电视台搬砖搬了5个月,但是实在是太累了,所以毕业后,7月才开始正式学习,花了6个月顺利上岸。


虽然是跨考,但是大学的时候我就会看一些电影方面的书籍,经常参加电影节,阅片量也比较好。


先分享一下我的成绩:初试成绩 421,并列第三;总成绩第二。

图片


在开始介绍学习方法之前,我必须首先说,备考全程我都没有背书,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我的学习过程就是大量阅读,然后归纳整理。

所以,希望我的经验可以为广大背书困难的人们提供一种不用很麻烦、很累就可以备考,以及学习电影的新路径。



图片


政治

虽然我的政治只有 66,确实不是很高,但是我花了非常少的时间投入于此:

8月里1000题做了2遍,然后就没管了;

10月下旬开始整理1000题的错题;

11月后,肖四肖八刷了4遍左右。

即使到了12月,我的政治复习时间也不会超过2 小时。其中没有背书,基本都是依靠归纳和整理,所以这个成绩我还挺满意的。


分析题方面,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理清肖八肖四出题规律。

因为里面其实有很多重复的题目,我就把它们的题目和答案放在一起,进行了如下类似的归纳。

可以发现多次出现的类型就是重点。之后我就按照题型进行了整理。

图片


选择题方面,我也是把错题进行了归纳,我的归纳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过程,也有一个类似的文档可供参考。

我基本没看徐涛和腿姐网课,不过很多人推荐,大家可以自行斟酌。




英语一

英语一我考了79,也算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介绍给大家。四六级都是裸考过的,英语水平其实挺普通的。考研英语,我算是认真学了。

从7月到12月,我做了7遍真题,部分真题可能做得更多。但是关注做了几遍其实没有很大必要,除了换取一种你很努力的假象,不妨更专注于错误率和同类型真题的正确率。


我的英语学习时间很固定——下午2点开始, 每天3小时左右。首先说7月的安排:


7.1-7.14—

我试着用默默背考研单词,按照词频开始背,但是背到3000多就坚持不下去了。剩下了零频和超纲词汇没有背。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背过单词。

在背了大概1300左右的常见词汇后,我开始掐表做2002-2009年的英语阅读真题。方法如下:

每天做一年的阅读真题,做错后划出不会的单词和看不懂的句子,顺便看看黄皮书的解析。不会的单词结合黄皮书的解析记一下意思。

做完2002-2009年真题后,我的错误率其实很高,每年基本都错了7道左右。


这里可能有一个疑问是:一天可以做这么多吗?掐表合适吗?

我也听很多老师说每天少做一些就可以,要做的精。但就我的经验而言,因为考试的流程是一下做4篇阅读,所以第一次做最重要的是对题型的熟悉,和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在符合考场的环境(每天下午2:00开始做四篇阅读)下,进行掐表练习,其实才可以在最一开始就把握自己的症结所在。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症结就是我太爱睡觉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晕英文字,还有就是因为我实在是太散漫了。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我做英语阅读中间必会睡15分钟。所以为了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分析完自己的错误率和做题时间后,我意识到,如果我真的想考上,那我必须改掉考试睡觉的问题。怎么办呢?就是让自己沉浸在真题里面,看多了就不晕了。同时考试前闭目养神15 分钟,终于在后来,这一症状逐渐消失。

图片


7.15-7.31—

结合唐迟老师的2005-2009经典阅读讲解视频,我再做了一遍题目。这一阶段带着老师的讲解,我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考研阅读的题目设置逻辑。

这一个方面如果开始的早的同学,还可以去看看颉彬彬老师的课。他的阅读课程我在12月的时候看了部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所以我觉得如果调整到这一阶段完整看完,效果可能会更好。

同时在这一阶段,我还看了田静老师的语法课和唐静老师的翻译课视频,对我后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8.1-8.5—

看完课程后,我又刷了一次2005-2009年的阅读,这时候正确率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由于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试题,所以经常出现的单词已经能在反复的查找词义中抓住一种模糊的印象。其实很多考研词汇都是如此, 你只需要记住一个模糊的词义就可以做题,或者说最核心的词义就可以做题。因为很多特殊用法其实是在不同语境下才会出现的,这锻炼的是一种语境中推理的能力,所以没有必要完全记住。主要是背单词太痛苦了,对我来说还不如每天沉浸在文章中,不断熟悉真题文本,对我来说反而比较有用。实在觉得搞不清的,我就把它们摘出来,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词义辨析。

图片


8.6-8.14—

这段时间,我第一次开始做2010-2018年的真题,这时候错误率已经可以控制在5个左右。

我同时还开始了完形填空的学习。完形填空我主要看了宋逸轩老师的课程,特别短,只有3小时左右。然后我就按照她跳着做、先实后虚的方法,把完形的正确率从13个提升到了16个左右。

图片

一些听课笔记


8.15-8.31—

这一阶段我又刷了一遍 2010-2018 年的真题,但是方式有所改变:我不再按照年份刷题,因为我发现有些类型我就是会错的比较多,比如说政 法、科研,所以我就按照每道题目的类别进行刷题,一天基本做4-6篇左右。

做完一个类别后,我会进行一个总结分析,总结其中出现的一些高频词汇,我也不会背,就把上下文摘出来看看能不能推断出大概什么意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9.1-9.15—

这段时间我开始进行除作文外完整的模拟,从下午2点开始写,写完对答案,整理,不断重复。除没有复习的新题型外,基本已经可以维持比较好的正确率。


9.16-9.30—

这段时间主要加强了新题型的学习,结合宋逸轩老师的课和颉彬彬老师的课。同时依旧保持每天刷一套的节奏。基本上接下来每天都维持这种节 奏,因为其实不是每次都可以完全做对。       


10.1-10.30—

这段时间我开始学写英语作文,最开始是试着背模版,比如王江涛老师的模版,我背了13篇左右吧,6篇大作文7篇小作文,真的太痛苦了。而 且一旦我遇到不一样的题目,还是写不出来。所以……,我又开始归纳了。

大作文方面我借鉴了顾不得学长写作的分类思路,不过在此基础上更加细化了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五种。

图片
图片



分类完成之后,我试图对王江涛老师例文中出现的行为思路进行归纳,比如:

图片

整理了十几篇之后,我找到了自己的思路,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比如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要怎么写,一目了然。所以后续我就不用背作文了,每天就是练习怎么写,怎么写的更好。

小作文的思路也是类似,找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行文方式,不断练习即可。


11.1-12.24—

后续,我就是每天做套题,不断重复循环到考试前。




文艺理论部分

专业课《文艺理论及电影理论》我考了134分。第一部分文艺理论75分,官方参考书是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和张同道的《艺术理论教程》。

7月,我首先读了邓晓芒老师的《西方美学史纲》,这本书很薄,是上课讲义,读完后对西方美学有了些浅显的认识。

然后我基本以一天一章的节奏阅读《文学理论教程》(意识形态强烈的那几章可以略读)。看完之后把这一章我自认为的重点写在一面 A4 纸上, 《艺术理论教程》类似。把书上的名词解释和大题在书上的位置找到,接下来做的就是归纳整理的工作。

我基本上把考点在书中的对应位置也找了出来,发现了常考的其实就是创作、作品,这几年常考接受美学这些部分。

这两本书里有很多类似甚至相同的概念,也有一些特有概念,一般是和中西文论有关。


文论如果想进行扩展阅读,不推荐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太厚了,不适合零基础考生阅读。所以我文艺理论学习的开始,就是《西方美学史纲》。中国文论我没有单独看,因为一般书上都有。


最后就是自己去归纳,当然归纳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文学理论教程(同步辅导)》以及赵老师的几本书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以你能够理解的方式组织你自己的答案。因为我记性很差,根本背不出那么多, 组织归纳就是我最重要的理解方式。


这里必须提及一位极大开阔我视野的学长,在4 月的时候,他帮我解答了一些学习上的困惑,并给他看了一下我做的真题。当时我很执着于一个问题的确定答案,因为这两本参考书涉及到相似内容表述有些不同。我不知道该采用谁的思路。学长很耐心地指出了我卷面上的一些问题,和答题措辞上的不合适。

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不要惧怕自己的想法,在传统的答案之上,老师希望看到自己的理解,所以不必拘泥于参考书籍或者原始分类,可以有一定自己的理解。我很感谢他的这几句话,也一直将其贯彻到我的答题上。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不要整理太多字,因为根本来不及写。所以精简即可。

关于是否需要为了阅卷清晰而分点列举,我的想法是不需要。老师更希望看到表述清晰的句子,而不是刻意追求的序号。不要把文科卷子写成理科,这就是我的一点小想法。

图片
图片




电影理论部分

专业课《文艺理论及电影理论》我考了134 分,第二部分电影理论也是75分。因为电影理论和影史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一般是把电影理论和电影史放在一起学的。

官方参考书很多本,基本都是具体的电影理论书。我读了《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电影理论史评》《电影是什么?》《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认识电影》《好莱坞类型电影》,没有读的是《电影作为艺术》 和《电影的本性》 这两本书。(这两本初试之后我闲着没事也去看了哈哈哈哈哈)


书籍分享:

如果实在没时间,陈晓云老师那本《电影理论基础》即可,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导读作品,涵盖比较多的内容。但是因为里面是由不同学生写的,所以部分内容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看不太懂。

《好莱坞类型电影》是最经典的关于类型电影的书籍,不过觉得看不懂的可以去看郝建老师的 《类型电影教程》

除去这些比较cliché的推荐,还可以看看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这本书,说得很好而且非常易懂。

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非常开阔视野。而且很清楚。

重点是,一定要关注期刊!对现代前沿电影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电影艺术》相关话题。关于期刊文章后面会专门说,这里只提一点: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跳过。


笔记方面,我一方面按照真题的顺序进行梳理, 另一方面我整理了近150页电影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按照陈晓云老师的书整理了电影理论部分会考的内容,补充了中国电影理论的相关缺失。然后按照《电影艺术词典》的后续分类进行了重点名词解释的梳理。

图片




中国电影史部分

中外电影史我考了142分。虽然是跨考,但我大学里就一直去各种电影节,看了很多电影。大三开始就看过一些电影类的书籍。基本上中外电影史这门课,我是学完英语后学,从下午4点学到晚上8:30。


先说官方参考书籍

大三去实习的路上看完了程季华老师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还蛮意识形态化的,是我最早看的一本中国电影史书,个人觉得不太适合入门。

陆弘石舒晓鸣老师的《中国电影史》:比较好的入门书籍,考前我应该看过5-6遍。小小一本书里内容很多,所以有很多常看常新之处。如果一定说存在缺点的话,可能就是行文比较散,没有分出很明确的提纲,不过这恰恰也是这本书好读的原因。

丁亚平老师的《中国当代电影史》:我是跳着看的,不建议全文观看,不过可以试着关注目录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选读。

如果对当代电影史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关注《当代电影》,特别是每年年初尹鸿老师的《xxxx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xxxx 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其他参考书:

李少白老师的《中国电影史》:这本书作为很多本科院校的教学书,框架和脉络非常清晰,还有对香港和台湾电影的简单介绍,除了错别字和一些小错误多外,挑不出大问题。

钟大丰老师的《中国电影史》:以钟老师突破性的“影戏说”为切入点可以算是一个新角度,但是资料馆好像不太会考这种特色分法。

虞吉老师的《中国电影史纲要》:49年后电影的论述,比如拯救者、比如英雄模式给我很大的启发。

舒晓鸣老师的《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49年后电影的断代史,里面对影人和片例的介绍, 给了我很多扩展面相。

郦苏元老师和胡菊彬老师的《中国无声电影史》 :这本书对我的学习影响很大,其中包括很多对早期电影生态、电影理论的介绍,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制片公司和各片种分类的论述。

中国电影史学习里,对我帮助比较大的还有锐魔在b站上的《中国电影史系统串联精讲考研高分必备课》(点击观看)那几节公开课,可以算是让我后续自学提纲挈领的关键。


从我6月决定备考,到7月读完这些书之后,8月就开始自己按照考点整理相关内容,开始进行归纳整理和做题,期间还阅读了大量期刊论文,还有各类型的断代史书籍,以弥补自己的知识盲点。

因为我基本都是按照真题的思路进行整理归纳, 配合着练题。所以后续不存在什么专题之类的分析。因为不断阅读、思考、归纳、整理, 最后自己做题、出题的过程,就是我在锻炼自己思路和专题索骥的过程。


不背书不代表不会学习,背不出也不代表考不上!!!

我的备考经历就是先看大量的书,各种书总有差异和侧重,但是共同强调的一定就是影史重点!我的归纳整理就是从真题出发,思考应该怎样谋篇布局。

一定不要考点思维,市面上很多参考书或者教材,都是考点出发,知识点都很完善没错,但是不适合写题。因为考试有考试的字数要求和行文思路,一味去背诵考点,可能会难以运用,面对名词解释和论述的字数要求和答题侧重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整理归纳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 比如名词解释大体上是“定义+内容+评论”,论述大体是“由头+背景+历史溯源+ 特点分析”。但是归纳的时候一定要活,这只是提炼思路,写的时候不用完全一致。

我采用的是考题思维。我不会做每本书或者很多书的思维导图。一方面是影史内容非常丰富,其实不能用横向纵向去概括。所以我的方法是按照题目去归纳整理,出题就代表这里是重点,那就按照名词解释、论述去归纳。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经常动手写。我的笔记都是两份,电子版一份,手写一份,这是为了练习手感。

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最舒服的角度实现应试上的高分,所以我经常思考真题的命题思路。所谓真题模拟,不是说馆里出了什么大师回顾展,就可以作为一个题目,这样只会徒增复习烦恼。资料馆出题确实与年份有关,但只会考非常有代表性的。

我在12月23日(考前两天),给自己模拟了一把,结果中国电影史 3中2。考了四代女导演(虽然我押的题目是四代导演,但是我准备的例子基本都是女导演的,所以很巧,我对女导演了解特别多),还考了谢晋和李行的比较分析(这道题是完全命中,不是两个单个导演的大题,是一样的比较分析)。没有中的那道题我用到了文艺理论的大题中去。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模拟的有效性,理论上说只要把考点都出一遍, 那么就能实现全面的模拟,但是我太笨了,我真的背不了那么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公开课之:中国电影史拉片课】

点击跳转B站观看




外国电影史部分

外国电影史的官方参考书籍方面, 我也是大三就读了郑亚玲胡滨老师的《外国电影史》波德维尔汤普森《世界电影史》贾内梯《闪回电影简史》 ,基本了解了外国电影的框架脉络。

小灰皮其实很好,但是因为篇幅限制,把很多内容放在一块了,所以就导致初学者很难一下掌握。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挺云里雾里的,后来又读了其他的书之后,回来重读收获很大,这本参考书也是读了5遍左右。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真的很全面,建议比较早的时候当闲书看(比如大三的我),或者就是当作一本万能的工具书看。里面有很多比较小众的考点都会出现,比如“刘别谦笔触”,比如“第三世界电影”。

贾内梯《闪回电影史》观感和波德维尔的类似,不多作说明,比较适合早期有空的时候当作入门学习。

邵牧君老师的《西方电影史论》/ 《西方电影史概论》可以作为一本对电影史略有了解后的提升。135页的小书,把西方电影分为技术主义、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虽然比较粗放,但不失为一种理解路径。不过现代世界电影的面相 逐渐增多,不可如此一概而论。

最后一本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我就简单翻阅了一下,按照自己的兴趣挑着读了一些。里面关于亚洲国家的论述,比较简练地勾勒了1960年以来视觉图谱,也算是很好的提纲挈领。


除去这些官方书目,我还看了张专老师的《西方电影艺术史略》,这本书里关于欧洲现代电影的内容归纳的比较好;

王宜文老师的《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是国内比较少的国别电影史,是另一种分类外国电影的方式。

虞吉老师的《外国电影史纲要》也很好,对二战后美国电影的发展脉络描述的非常清晰,而不是直接从古典好莱坞跳跃到新好莱坞。

还有一本牛津大学出版的三册《世界电影史》 ,翻译的有些问题,译名也不是很准确,但是讲了很多科技方面的电影进步,也开阔了我的视野。

除此之外,我还看了很多导演的访谈录,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帕索里尼、戈达尔等等。

这里也要提一下锐魔b站公开课,我在b站看完了外国电影史方面的公开课(点击观看),对我有很大帮助,完全为我梳理了很多外国电影史的纲要。


笔记方面,和中国电影史类似,我也整理了按照考点梳理的笔记,然后按照字数进行了手写的模拟。

我是按照 “国别+类型”进行分类的,具体分为外国电影的整体概念考察,比如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然后是亚洲电影和欧洲电影,最后是类型电影的各个分类。

图片




期刊阅读方法

专业课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就是阅读期刊。前几天有学妹问我如何阅读期刊,在此一并说明。

我其实阅读了很多期刊,电脑上看了11G期刊, iPad上也看了30G期刊。可以说,备考期间, 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阅读期刊。

网络上最常见的期刊阅读方法就是期刊的框架整理,但我觉得不太适合我,因为每个文章要整理框架其实很麻烦,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记住的框架也都是大咖学者的。近年来很多考试都在考热点,但是如果只精读几篇文章,很容易出现论述题思路的重合和撞题,反而不容易得高分。

图片
图片


我的方法是按照题目去找期刊,一旦遇到不会的与热点有关的题目,就去知网找相关期刊进行阅读。不需要把每篇文章的框架列出来,只要认真去看就可以,可以适当的用笔去勾画一些你认为的重点。

认真看完几篇类似文献后,尝试输出你自己的观点,你自己的论述文章。这样尝试几次之后, 相信就能明白论述文章的写作方法。


【锐魔公开课之:2022电影电视杂志解读】
《当代电影》《现代传播》重点提炼,“人话版翻译”解读,连接考题
每月B站直播,点击观看回放

【锐魔公开课之:2021电影电视杂志解读】
2021《当代电影》
2021《现代传播》《中国电视》

【锐魔公开课之:2020电影电视杂志解读】
2020《当代电影》《电影艺术》
2020《现代传播》

【锐魔公开课之:2019电影杂志解读】
2019《当代电影》





备考生活分享

备考期间,我的生产力工具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如下排列:电脑>白纸>iPad。

从前面的分享可以看见,我基本都是在电脑上使用word进行资料的归纳整理,偶尔借助Excel 来进行统计。因为我是毕业后才开始在家准备考研,周围打印店都很贵,所以我能省就省,很少使用打印资料。偶尔觉得要打印下来的,我会用咕咕机打印一小条,然后黏在白纸上。

关于思维导图,我全程没有使用思维导图。一方面是我纯粹不会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电影是一个多面向的学科,其实并不能仅仅依靠横纵两条经纬就把握其脉络。所以仅对我而言,思维导图的使用很多时候只会束缚住我的思维。没有一个人的思维是线性的,我们总会由此及彼,衍生思考。当然不是说思维导图不好,纯粹是我的散漫性格不太适合用思维导图。

白纸是我用来进行归纳整理用的,基本上我在 word整理的同时,也会进行手写的归纳,这样可以更好找到真题的手感。

iPad我主要也是看论文和看书,还有进行一些英语真题的模拟。在这里可以推荐两个软件:一个是最常见的goodnote,这个我一般用来写题和看论文;另一个是 liquidtext,这个软件我10月份才发现,不过我觉得用它来进行文献阅读和书籍的阅读更合适,因为里面的摘录功能对我帮助很大,不过用的人很少,我比较喜欢,在此可以推荐给大家。

一支好用的笔也是很重要的!我试过的笔有凌美和百乐的钢笔、派克的宝珠 笔、三菱的水笔等等。但是凌美的笔太粗,百乐的笔太细,宝珠笔太贵,三菱笔太脆。后来锁定了白雪的走珠笔,感觉很好但在白纸上写字阻尼有点大。最后因为没带笔,去大超市随便买了一支笔居然超级好用,后来踏遍全网在拼夕夕找到了唯一的厂商哈哈哈哈,之后就一直用这只笔。笔真的很重要,所以建议大家多多尝试。


如果是毕业后备考的考生,可以去所在城市的图书馆学习,或者去自习室学习,自制力好的话可以在家学习。我附近的图书馆营业时间是9:00-20:30,周一闭馆。我学习的时间基本跟图书馆享符合,8:20去图书馆排队,中间会看看整理的内容或者看看书,晚上8点半回家后就不学了, 看看电影之类的。周一我也会跟着图书馆休息一天。可以看见,我学习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每天大概7:30起来,晚上12:00前睡觉。


关于每天学多久这种计时问题,我其实用了一个计时app叫FocusTimer,这个软件的优点就是计时的时候需要把手机翻过去,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杜绝玩手机;而且全程不联网,比较适合一个人学习。


以电影学习为例子,我6个月的学习中,7、8月状态其实还挺放松的,那时候还会玩一些手机。9、10月份才进入状态,时间翻倍。11、12月份数值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已经进入状态了,所以经常忘记计时。

我的想法是,不必太在意每日学习数字,因为这些都是辅助工具。每日你所阅读吸收的,这些不可量化的事物,才是我们应该珍视的。

在这个理念驱使下,我其实每天也没有明确到每分每秒的规划。我只要脑海中大概的念头,比如早上排队的时候我会确定好今天上午要看文艺理论哪些,下午要做英语和电影的什么。不过这种也都是大致的方向,基本都会根据每天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我对报班的看法

我全程都是自学的,中间有借助锐魔在b站上的影史公开课这些免费资源,除此之外都是自己看书、整理归纳自学的。

必须说明的是,12月的时候因为妈妈担心我是跨考,不放心我自学,所以给我报了某机构的三次押题班。但是押题班的形式就是学姐给出试卷让你做,然后批改。我看了一下题目,觉得和我认为的重点有些出入,所以妈妈交钱之后就没看过后续的内容了,也没有参与押题批改,也没有问过机构老师的任何问题。

我觉得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如果适合跟着安排走的可以报班,如果像我这样自由散漫喜欢按照自己节奏走的,那就自学。




资料馆歧视跨考双非吗?

说实话,在我备考期间,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忧虑当然会有,但是我觉得一旦投入学习,就不太会有这种自我怀疑的焦虑。

我不能一概而论,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是双非二本,专业不是文科的新传、法律、广告等等,而是纯工科的电子信息,我考上了。

其实过度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跨考想要上岸,意味着你通过学习具备了和本专业本科生类似的知识储备。这里的知识储备不仅指书面的答题能力,还指专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跨考不是贴在跨考生上的标签, 只是起跑线的差别,意味着需要花更多时间重头学习一个学科。

其次,双非考研,意味着你也想通过考研实现学校的跃升,本科的出身不足,只能表示你的起点比别人远,所以需要思考的不是歧视不歧视, 而是如何提升自我, 表现出和其他院校一样的水平。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和跨考双非无关,其实和你自身准备是否充足有关。




结语

在越来越卷、越来越激烈的考研备考过程中,我的自由散漫看起来格格不入。希望我不背书、 不做导图的自学经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不用很麻烦、很累就上岸的备考经验。希望我的备考经验能帮助到备考中的各位。

感谢各位的观看,祝大家逐梦愉快。


文字来源丨锐魔机构b站忠实粉丝张同学

本期编辑丨嘎嘎

责任编辑丨大可



图片


【更多公开课之:23考研月度规划】
每月月底B站直播,公众号提前发课表
(本月课表将于下周发布)
中传考研电影类电视类

【更多公开课之:电影电视杂志解读】
《当代电影》《现代传播》重点提炼,
“人话版翻译”解读,连接考题
每月B站直播,点击观看回放

【更多公开课之:93校广播电视方向择校解析】
广电方向考研小白必看,课表见推文
每天1h B站直播,点击观看回放

【更多公开课之:北电专业一导学】
出题方向、书目解析、学习方法
分5节B站直播,点击观看回放

【更多公开课之:《艺术概论》王宏建版精讲(全套)】
B站播放量超10万,不可不薅的羊毛系列

【锐魔王牌班型:敢死队】
不限专业、院校,定制化服务
定向型敢死队:
北电敢死队中传敢死队

【针对院校专业开课:优跃班】
覆盖数百所院校的艺术类专业
优跃班plus版,按需选课
定向型优跃班:
北电优跃班中传优跃班

【超大课程量:高分班】
针对院校专业,力求搭建完备知识体系
定向型高分班:
北电高分班中传高分班

有任何艺术类考研问题欢迎添加小美老师微信咨询:15711283312


分享到:
帮 助 考 生 击 破 考 研 障 碍
北京锐魔斯特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81588092
guoqi@simmy.cn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华汇大厦4005C


010-81588092

以口碑立足中国、为考生提供艺术类考研整体解决方案

MFA艺术硕士考研
咨询饭饭老师
版权所有: 北京锐魔斯特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京ICP备19041377号-1
锐魔商城